
更新时间:2023-11-19 17:51:50 点击量:
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,人们的“忆苦思甜”之情愈加泛滥。大鱼大肉吃多了上火,山珍海味吃多了没食欲,尽管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,可身体却频出状况,三高患者亦越来越多。于是乎,开车的改骑车了,骑车的改暴走了,窝头成了香饽饽,绿豆被炒成了能治百病的“神豆”,连各大电视台都纷纷推出了养生栏目,一切的一切都在传递一个声音:我要健康,我要养生。
“养生”是人类强身健体之道,“养生”亦是企业发展必由之路,对于草根行业出身的太阳能企业尤甚。在经历了三次家电下乡之后,太阳能的主战场农村市场逐渐被提前透支,而城市的工程领域还尚需政策的支持,即使是一线年的销售增长同比去年大都呈现下降趋势。面对已经到来的2012年,不少企业打出了“内功”牌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,“内功”必须要练好。养生或将成为太阳能企业练内功的最佳途径。
大部分太阳能企业目前处于“亚健康”状态,主要不外乎管理、技术、人才的问题。
病因一:企业文化的问题。企业文化看似很空,却是企业的灵魂,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。试问万科、海尔哪家成功的企业没有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?其实,太阳能企业在创业期间已经无意识地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企业文化,例如刚刚创业时的敢拼、敢闯、敢想、敢试,创业团队强有力的执行力和团队精神等。但后来因为忙于订单、简单地追求利润、一味地“跑马圈地”,却忽视了企业文化,曾经积累的创业文化也渐渐褪色了,甚至受利益驱使滋生出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病毒——“小山头”主义、不求上进不求创新、排外意识等,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,企业很难有长足的发展,甚至导致病入膏肓。
病因二: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。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,企业的管理问题越来越多,很多情况下管理者充当了救火队员,哪里有问题就扑向哪里,几年下来,管理体系仍不系统,问题层出不穷,薪酬体制不健全、激励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不能理顺。许多太阳能企业在管理方式上一个比较突出的特性是不喜欢看报表、不喜欢看数据,凭经验主义进行决策,多数太阳能企业家具有较好的市场敏感性,擅长拓展业务,而不擅长对枯燥的数据进行分析;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管理体系尚未健全,运营数据统计分析质量不高并时常滞后,最终无法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分析报告。这些归根到底仍是管理基础较薄弱的问题。这里有体制本身的问题,也有人的问题。
病因三:技IM电竞术亟待升级的问题。太阳能行业门槛低已是业内公认的事实,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依然存在。曾有业内专家大声疾呼,太阳能产业升级靠科技的呐喊。然而,面对营销创收与技术投入之间的矛盾,一些企业重营销轻科技的思想严重。这也致使太阳能产品多年如一日,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变革,仅仅是产品外观的些许改变。太阳能企业极需“乔布斯”的科技英雄,创造出“苹果”式的产品。崇尚科技,尊重科技人才不仅仅是大企业所为,更是所有太阳能企业的责任所在。
病因四:人才流动。市场经济条件下,人才流动实属正常情况,然而太阳IM电竞能热水器行业的人才流动显然显得过于频繁。这种同行企业之间的人员频繁的跳槽,除了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之外,也带来了产品同质和营销同质的后果,以至于市场上促销手段大抵雷同、产品功能与性价大体相当的局面。
如果太阳能企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存在的陋习,企业将无法得到实质性有效地改善,也无法确保长足快速发展。
一忌企业文化“两张皮”一些企业为了对外宣传,提炼了一套企业文化用语,例如企业价值观包括以人为本、创新进取,而实际中对于员工创新工作熟视无睹,还有处理经销商关系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,嘴上一套,行动一套。这些现象是典型的企业文化“两张皮”。为了有效避免企业文化“两张皮”,首先需要找出哪些属于糟粕的企业文化?这些糟粕的文化和哪些人、哪些惯例有关?是因什么原因引起的?哪种方式是最好的解决办法?其次通过点与面的结合将新的企业文化向全公司进行宣导,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宣传,让全体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变革的决心,另一方面需要一对一、耐心的与相关员工进行沟通,并宣导新的企业文化。
二忌管理“一抓就死一放就乱”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能解决的问题,它需要对整个体系进行全面、系统地规划、实施和完善。太阳能企业可以逐步注入优秀人才,自行完善修复;或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咨询诊断,与企业共同推动企业变革。在管理体系尚未成型之前,即便是权、责、利清晰明确,也难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出现,主要问题在于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尚需完善,好比大厦的根基不牢,建的越高越快,倒的就快。
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是意识层面的问题——坚定信念,持之以恒。最忌讳太阳能企业家们仅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面对企业养生,如此一来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选择放弃甚至产生质疑。企业养生要有坚定的信念、持之以恒、循序渐进,万万不可操之过急。